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

常規處理

- 2013/05/21 Tuesday 22:47 有時,發怒是一種手段,收起笑容,臉一垮,孩子們就知道這是玩真的!
並不想用教師的威嚴逼迫他們認錯,而是希望他們能學會誠實面對錯誤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 今天上完自然課,班長回報有幾位同學未認真做實驗,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嬉笑玩耍,影響他人。我先詢問是否屬實,孩子低頭默不作聲,看來八九不離十了,但此時,阿程抬起頭說:"班長上課時也......."我立刻問他:"所以如果別人也犯錯,就表示自己沒錯嗎?班長若違規,這件事等會會處理,但眼前的事情是另一碼事,沒有連帶關係!"當我以堅定而嚴肅的口吻表達立場時,孩子便放棄抵抗了,因為他知道拗不下去了,接著,就改以柔性喊話的方式分析行為錯在哪裡。孩子願意說出來,我們才有機會瞭解他們的想法,過程中,希望他明白:自己永遠有選擇不向錯誤行為接近的機會","並非別人違規,我就必須和他一樣","自己要有判斷對錯是非的能力"。 其實,有的孩子明明自己犯了錯,不知怎麼處理,卻會以一種可笑的高姿態先下手為強,企圖模糊焦點,掩飾所為。"某某人也是......."理直氣壯的大聲答辯,一副拖別人當替死鬼的心態,以為這樣說就表示自己不必負任何責任!不過,或許是狡辯,也有可能是孩子從未學到面對犯錯的處理方式!所以,面對這樣的孩子,必須很清楚的讓他知道:做錯事,勇敢承認虛心接受才是上上策;老師生氣是因為他的行為,不是因為他這個人,同時也示範對事不對人的處事態度。 處理完,孩子大概以為認了錯,事情就結束了,但我還會再繼續問:"該怎麼負責?"接著讓孩子自己提出看法,直到達成共識。往往到這步驟,孩子就會為自己的所為感到後悔,而這也是我期望的結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